如何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心理问题
- 身心发展|2021-11-02
-
作者:学生处
-
阅读量:3223
在学校,心理老师还是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是家长得知孩子情况的主要信息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能面临着要与家长沟通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特别是当遇到自身被心理问题所困扰且有求助意愿的孩子(想不告诉家里人自己去解决)或者本身心理求助意愿低的孩子,我们需要去让孩子的家庭了解孩子的心理困扰,并作为监护人陪伴孩子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如心理评估和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因此,就如何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心理问题整理了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一、与家长沟通前,需要了解学生家庭基本信息。
1、如果我们准备与家长沟通前,要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哪一方对孩子影响最大,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因为大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庭都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关系差、管教过严、从小缺少陪伴等等。摸清了家庭情况,才能更有效的处理问题。
二、与家长沟通中,需要体现我们的同理心,避免与家长形成对立关系。
因为绝大多数家长都是非常很关心自己孩子的,但由于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的概念和成因可能还不够了解,有很多家长不太愿意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在思想上也容易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画上等号,甚至觉得带孩子看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和前途,所以宁肯相信青春期的孩子有些情绪问题是常有的事,相信孩子自己过了这段时间就能好,或者觉得自己给孩子单纯地谈谈心就可以解决问题,一直不能正视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
通常,这部分家长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出现对学校和老师回避或隐瞒孩子心理问题病史的态度和行为。如果我们遇见类似心理的家长,我们需要用同理心去站在家长的角度去体会作为家长得知孩子有可能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时的真实心理感受。当我们准备和家长说出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担忧时,我们可以先尝试去分享关于他们的孩子一些在校积极的正向反馈。在家长放下心理压力愿意听我们描述日常所观察到的孩子的问题后,我们可以引导家长去分享他们在家里观察到的孩子的行为,以及他们在过去采取了哪些措施去解决他们观察到的问题。在交谈中我们也可以常使用开放式的问题(即区别于封闭式问题——是不是,对不对)和反馈式倾听(用我们自己的话去重述他们所说的),去表达您能够理解家长的苦衷和担忧,让家长在没有太多顾虑和放松的心态下与我们交流。
三、用家长能接受的方式客观如实告知学生心理问题及日常安全隐患
由于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还不是很了解,在交流时就要多用通俗语言,多打比方、举例子。我们需要使家长明白孩子的心理也会像身体一样生病,心理问题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引起的,确凿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因此恳请家长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孩子的一些异常情绪和行为,一定及时和学校老师反馈信息,在孩子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等严重情绪障碍时,及时为孩子提供切实可行地帮助(如心理评估和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化解孩子心理安全隐患。
四、与家长沟通时,做好认知观念分歧意识的管控
如果我们在沟通中与家长存在分歧性的观念,我们需要尊重每个孩子背后的家庭文化差异,我们可以首先肯定家长和学生到目前为止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作出的积极尝试和努力,同时帮助家长看到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客观存在的根源。
对于沟通中对孩子心理问题存在消极逃避观念的家长,我们需要帮助家长理解我们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维持现状和作出改变的结果分别是什么,理解孩子心理问题改变的正反两面的结果,看到孩子现在实际状况和未来理想状况间的差异。并且让家长逐渐在沟通中感受到老师与自己的交流不是为了随意给孩子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而是一起与家庭一样在关注孩子问题的本身并且也愿意努力与家长一起去寻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家长内心的理解和支持,尽可能地与学校携手做好配合,最大限度地确保孩子在校读书期间的心理安全。
对于一些对孩子心理问题存在侥幸、姑息心理的家长,我们可以在沟通中适当列举一些实例,谈一些现实社会中由于家长不够重视或者讳疾忌医,最后产生自残或自杀的不良后果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让家长们充分了解和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隐患,切不可持有任何侥幸心理,孩子的生命安全永远重于一切。
总之,在我们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父母沟通时,需要使用合理多样的方法打动父母的心,共同探索最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为孩子获得更大的人生发展,来实现家校沟通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