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中国制造,挺进“无人区”》
- 团旗飘扬|2022-12-13
-
作者:学生处
-
阅读量:958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国产掘进机技术的拓荒者 龙斌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龙斌,是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掘进机研发组组长。带着故事走进校园,我倍感亲切。我的母校是西南交通大学,在那里,我与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结缘。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是地下空间开发的国之重器,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包括岩石隧道掘进机和盾构机等。但十多年前,以掘进机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地下工程装备被国外垄断,长期依赖进口。
我的老师管会生是中国第一批研究地铁盾构机,也就是硬岩掘进机的拓荒者。求学时,我们常常听老师谈起工程建设受制于外国品牌的故事。比如说,1997年修建秦岭铁路隧道时,从国外进口了两台TBM,结果对方狮子大开口,要价接近7亿元。价格高、服务差,完全受制于人。看着老师眼中的无奈和不甘,从那时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掘进机,不能让人看不起!
毕业后,我听从老师的建议,来到长沙,进入铁建重工,准备勇闯国产掘进机这片新兴领域。2012年,国家“863计划”对国产首台大直径敞开式TBM自主研制正式立项。刚毕业不久的我,被委派负责该项目的研发设计。要让中国制造,挺进“无人区”,我只能用“压力山大”来形容当时的心态。就好比,你在路上看过很多的车,你的驾驶技术也很好,但是突然让你设计一款车,并把它做出来,就是这种感觉。当时我们研发团队有30多个人,从接受这个项目起,就开启了“疯狂”的工作模式:我们不想抄袭国外的设计,每天深入有关设备施工现场,跟踪分析设备关键部件,研究工作原理及设计制造关键点;遇到技术难题,我们就深入研究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并经常与液压、电气设计人员交流电液控制等问题,从刀盘刀具等多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设计图纸的时候,原本以为2周就可以完成,最后整整花了2个多月。我记得前前后后改了十几稿,改到我们自己都快没有信心了。一发现问题就在图纸上画一个红圈,最后整张图纸满是红色。这个项目把我们都练成了“细节狂魔”,所有细节都马虎不得。濒临崩溃时,队员们就互相安慰: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标准,拥有自己的手艺。
那段时间,我们反复沟通讨论图纸的每一个细节,审核了机械部分图纸约3000张。从设计到生产,我们两点一线地穿梭在车间和办公室之间,随着设计图纸上的红圈越来越少,我们研发设计的底气也越来越足。直到2014年12月,国产首台大直径敞开式TBM在长沙顺利下线,我们彻底打破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味道,真的很美好!这是行业的一座分水岭,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硬岩掘进机的自主化、国产化。
追赶有起点,但没有终点。2016年,我们在新疆负责一个穿天山的水利工程,最大埋深达2268米。在一次洞内现场取样时,我用两根手指轻松捏碎了一块岩石,一下就紧张起来:这是“蚀变岩带”!“蚀变岩带”是一种令工程界胆战心惊的极复杂地质。掘进机4层楼高、230米长的机身上,安装着5万多个零件,装载着掘进动力、出碴、支护等各类设备。但在“蚀变岩带”,它有一道很难跨过的坎——“卡机”。一旦岩石爆裂坍塌把刀盘卡死,将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安全隐患。此前,国外还没有掘进机成功穿越“蚀变岩带”的先例。
回到长沙,我们团队又开始了日夜攻关的日子。能否采用混合动力,设计液压马达和电机双驱动系统?我们绞尽脑汁寻找破解的办法,尝试做一个从来没有过的设计。要知道,这两套系统背后涉及的关键数据各15组,排列组合,总共有上千种方案。我和队员们蹲守在车间,经过100多天的测试,获得上百组试验数据,最终找出了液压和电机相匹配的数据曲线方案,困扰世界挖掘行业50多年的“卡机”难题,由此迎刃而解!
如今,凭借过硬的质量和技术,我们中国制造的掘进机,不仅能在在国内“穿山打洞”,还不断刷新着世界隧道工程地下掘进纪录:既能挑战中东地区60℃超高地面温度,也能克服欧洲零下30℃极寒施工环境。目前,国产隧道掘进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95%以上、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65%,这充分说明我们国产的设备完全达到了国际高水平,整个行业的信心都被提升了。
中国制造,挺进技术“无人区”,是每一位青年工程师的担当。对于未来,我和团队也有着远大而务实的追求:我们要把国产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设计研发做到极致,让越来越强的“地下蛟龙”盾行大地。“国之重器”不止于大,要从“中国制造”升级为“智能制造”,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