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热血赋长歌,长歌当舞之
- 团旗飘扬|2023-12-18
-
作者:马波
-
阅读量:875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马波。时间回到5月31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开幕式正在上海进行,《热血当歌》作为开幕演出即将登台亮相,在候场默戏的舞蹈演员李金玲,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年初因排练受伤的她,庆幸自己终于站上了这个无数中国舞蹈人梦寐以求的“天花板”级舞台。
精心打磨了三年的作品终于突破重围,接受最高检验,我和他们一样热血沸腾。咱们这部舞剧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下,田汉、聂耳等有志青年,用音乐发声,以艺术救国,唤起千万民众,不做亡国奴,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奋起抗争的故事。一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国魂,成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直到现在,每当我们唱起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都会热血沸腾。可热血当歌,但用热血来“舞”呢?在这部剧的构思之初,我们几个主创就清楚地知道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怎么用舞蹈来展示如此宏大的题材呢?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多次实地走访采风、查阅历史资料、访谈专家,开了上百次创作会议。在这个时代,同样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我们,着实被一百年前,那群在国家存亡之际奋勇挺身,以文艺力量唤醒民众的前辈们深深打动。为了找到大主题里的小切口,我们特意为田汉度身定制了湘剧高腔和长沙弹词,用戏腔鼓点展现国粹风华,不仅贴合田汉戏曲作家的身份,还表现出铮铮铁骨的湖湘文人形象。正是在这种“永不放弃,热血抗战”的精神感召下,我们反复打磨,最终完成了创作。
专业,是“荷花奖”评判的第一标准。2021年首演以来,这三年里,我们一直在边演边改、边改边演,对剧目进行修改提质。怎么做到专业?我们的演员在排练时会一帧一帧地纠错。我们有场戏叫“四季歌”,需要20名女演员站成一排,做相同的动作,演员们抬头的角度、手臂伸展的幅度等等都要在一条线上,这场戏最大的看点就是整齐。“这两个手太高了”“上场口这边的琵琶女孩走慢了”“今天横排下腰那里,我的手晚了0.1拍”……这是排练结束后,演员微信群里的对话。大家会盯着排练视频,一帧一帧地看,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再反复排练,把整齐做到极致。
“红色题材”“推陈出新”“吸引年轻人”,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无形中也提高了编排的门槛和难度。我们《热血当歌》团队从80后总导演,到90后执行导演,再到00后舞蹈演员,年轻人成为了绝对主力。从演出来看,年轻人也占据着观众主流。
年轻人演绎革命先辈的故事,打动年轻观众的心,我们是怎么做到的?演员们站在台上,就要变成那个时代的人,要让观众真实感受到那个时代,这样观众才有可能被打动。一次聊天中,我们饰演田汉的演员张子豪讲起了排演三年来自己内心的变化,他说刚开始,他感觉自己只是在模仿;到了第二年,他逐渐感觉自己与田汉有了精神交融,对人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并能融入到表演中;第三年,他感觉自己与角色已经合二为一,排练时常常进入到忘我的状态。来上海前的一个月,身高1米9、体重180的他刻意减重了30斤,只为了让自己的身型更加贴合当时的田汉。饰演聂耳的演员在演出前的排练中不慎肋骨骨折,但他一声不吭地忍着剧痛完成了演出。我记得排练初期,演员们还会抱怨很辛苦,想要双休。可到了后期,大家对自己的要求却变得越来越严苛,主动要求加排。我能明显地感受到,这群青年演员无时不刻不被先辈们“不屈不挠、不畏艰难”的精神内核影响着,而正因为这份深刻的理解,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感同身受,以及融于生命的真情演绎,我们让看似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起来!”在《热血当歌》最后一幕中,田汉从匍匐在地的受压迫百姓中毅然起身,爆发出一声震慑人心的呐喊,让观众潸然泪下。在我看来,在这一幕里,起来的不止是田汉,起来的更是这些尊重专业、抱着不愧于心的信念而努力坚持奋斗的当代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