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珍惜每一粒粮食

  • 团旗飘扬|2020-12-07
  • 作者:校团委

  • 阅读量:1408

分享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谢华安。我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我的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让大家都有一碗饭吃。

同学们今天是生活在一个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我的少年、童年和你们不一样。

我出生在1941年,我们家乡的土地很瘠薄,我小的时候,经常饿肚子,吃不饱,这可能是你们无法想象的。我经历了饥荒的年代,那个时候,我的奶奶饿到站都站不起来,坐在门槛上重复的喊:我不甘心啊,我就这样饿死啊!我的外婆临死前跟我舅舅舅母说:给我一碗稀饭吃啊,我吃完这一碗稀饭死了也甘愿!同学们,你能想象他们的愿望仅仅只是想吃一碗稀饭吗?但,在那饥荒年代,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都没有办法实现。我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一碗饭吃,作为我的奋斗目标。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新闻,当时很多国家突然宣布,停止农产品出口,怕粮食流出去了,自己的国民挨饿。在防疫斗争最艰苦的时候,同学们还在家里等着开学的时候,国内也有一个新闻: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

同学们,我们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都远远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些外国人就认为,中国人肯定养不活自己。早在50年代的时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共产党能夺得战争的胜利,却无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90年代的时候,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布朗,在媒体上提了一个疑问说:“在21世纪,当中国人口达到16亿的时候,中国需要7亿吨粮食,到时候,谁来养活中国人?”

谁来养活?我们自己养活!我们现在可以非常骄傲地告诉他们,我们用世界上不到8%左右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中国人。靠什么?靠我们党的领导,靠政府的好政策,靠我们育成的优良品种,靠我们的绿色栽培技术和机械化。为此,我们一批批的农业科学家,在科学领域投入了毕生的心血。

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加快选育良种,每年12月到第二年5月,半年的时间都在海南南部育种。为什么要到海南?因为海南天气好,尤其海南岛的南部,冬季气温高,好像温床,都能够种水稻。我们就是利用冬季育种,从而加快我们科学研究的速度。

我是1972年到海南,到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城公社城西大队。我记得,刚到海南,我们借住在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集体仓库,仓库里堆满了谷子、农药和化肥。大家都知道,仓库门是要关的,农药散发的味道是非常难闻的,何况还有蟑螂、老鼠和我们一起过。我还遇到过眼镜蛇,差点命都丢了。就这样一个地方,我们一住就是半年。后来,一位老大娘主动把家里的房子借给我们住,这个房子其中有一间是用来存放棺木的,我们也不怕了,就在棺木上铺上报纸,看书、写字、做研究。

40多年前的时候,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优势很大,农民种了以后取得大丰收。但是,第一代杂交水稻由于不抗稻瘟病,稻瘟病的发生,严重的时候颗粒无收。由于抗病品种少,我们又要育成抗病的品种,我们当时创造性的利用稻瘟病最重的五个县的五个点,每一年每一季每一代的品种都在那边做抗病试验,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年到头都在田里,为选育好品种而努力。从选择材料开始,前后有七八年的时间,我们育成了中国第二代杂交水稻代表品种“汕优63”。它的抗病性强、产量高、质量好、适应性广。从1986年到2001年,连续16年,“汕优63”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最大年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打破世界纪录。这个品种东到上海,西到云贵高原,南到海南岛,北到汉中平原,都是各个省的当家品种啊,它一个品种占全国杂交水稻40%多,“汕优63”还被东南亚一些国家引进,大面积种植,他们大丰收了,所以把中国杂交水稻称为“东方神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中国人的饭碗什么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装上自己的粮食。今天,我们的粮食很充足,副食品很丰富很丰富,这是来之不易的成果啊。古语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希望我们呢大家都要记住这句话。

我刚刚到湖南,见证了袁隆平团队创造的新历史,双季稻亩产超过3000斤。“90后”的袁隆平院士,还有更高更多的梦想要实现,为实现梦想而奋斗,靠我们还不行,还要靠今后的你们。希望你们学会老一代科学家的协作创新精神,做一个矢志不渝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