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有感于“不做‘愤青’做奋青”
- 团旗飘扬|2023-02-28
-
作者:学生处
-
阅读量:879
2202班:葛祖言 王佳仪 黄思源 吕南雪 指导老师:李小萍
(葛祖言):我们身边总会响起愤愤不平的声音,总会听到愤世嫉俗的抱怨。拥有这种心态的年轻人,就是常说的“愤青”
(王佳仪):是的,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遭遇这样或那样的不公正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愤愤不平。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浮躁、抱怨便是常态,于是,也就有了“愤青”这个词。“愤青”是指对现实抱有消极看法,并以激进的言辞抨击各种人和事的青年人。这些人大多思想偏激,时常抱怨社会不公。
(黄思源):其实,愤青们的这种表现,大多是因为缺乏自律意识,某种物欲得不到满足,以至通过发泄情绪来寻求自我慰藉,掩饰心里不敢正面面对的现实。一旦成为“愤青”,那就总是会控制不住自己情绪!他们企图通过发怒威胁他人,通过发怒抵挡责难,通过发怒推卸责任,通过发怒逃避努力,通过发怒满足愿望……
(吕南雪):遭遇了不公平,倾诉发泄一下也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发泄完了之后,我们要做什么?
(葛祖言):我们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去奋斗,在自己位子上做好应该做的事情,由“愤青”变成“奋青”。这样很快你就会发现,“不公平”已经走开,此时,你的心里就能平静很多,轻松很多。
(王佳仪):“奋青”与“愤青”,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有着云泥之别的两种心态。“奋青”比“愤青”少了份冲动,多了份对情绪的理性控制;少了盲目,多了奋斗的目标。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该做一个勤奋做事的“奋青”,心无杂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终攀高峰;而不是遇到点事就会控制不住情绪的“愤青”,心胸狭窄,满腹唠叨,累心伤肺,一无所得。
(黄思源):21世纪的中国,拒绝稚嫩的“愤青”,呼唤知难而进、理性包容、蓬勃向上的“奋青”。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年采访红军的美国作家尼姆韦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中写道:“使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使这支军队有独特性的两点——年轻和牺牲精神……”红军的队伍,战士平均十七八岁,由二十出头的师、团长带领,在一批三十岁上下的将领指挥下,所向披靡。共和国的新生来之不易,仅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就有2000万名烈士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大部分是青年人。青春因奋斗而美丽,生命因事业而灿烂。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中写道:“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生命的高度却可以不断攀升。在有限的生命中,谁愿意为党的事业洒下奋斗的汗水,谁就会留下闪光的足迹,让青春变得更为充实、更有意义。
(吕南雪):那么,我们该怎么来控制情绪,提升自我呢?
(葛祖言):从心理上来讲,一是要以“理”制怒:即当我们遇到让我们发怒生气的事,首先要用理智来克制情感上的冲动,保持心平气和的心理状态;二是以“耐”养性:即要有豁达的胸怀和涵养,遇到不称心、不顺意的事情要能忍得住。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具体的控制情绪的技巧。以下就分享四个技巧,教你不再做“愤青”,而是做“奋青”!一、情感转移。二、吐露心声。三、妥协让步。
(王佳仪):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愤仅仅只是看到或经历了不满后的表达,对于真正有志于国家强盛的青年来讲,除了表达,更需要行动,不做愤青,做奋青。青年是希望,是进步,是动力,我们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狭隘一点来说,每一个青年都参与到了有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再具体一点,找到了一份实现自己价值的安身立命的工作,那么社会至少能够有效运转;再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每一个青年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热衷于在岗位实现创新、创造,在社会上能够创业、实业,那么社会就至少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实现发展、进步。有哪一个民族的崛起不是依靠创新与实业,这是社会的引擎。
(黄思源):无数成功者的经历证明成功落实在每个人的行动中,只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奋斗,成功就在每个人的脚下。唯有努力地拼搏,不抱怨,不浮躁,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也才能把这条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悠然。因此,不要抱怨命运不公平,更不要“愤愤不平”,而是要努力地奋斗。我们应该知道,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是我们的立世之本。这个世界不是懒人的世界,如果没有寒窗苦读的艰辛,没有挥汗如雨的辛劳,没有在困境中坚韧冲刺的经历,任何人都难以得到生活丰厚的报酬。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生合:美国诗人詹拉洛威尔曾说:“新的时势赋人以新的义务,时间使古董变得鄙俗,谁想不落伍,谁就得不断积极进取。” 当青春不再是一种生理的标示、岁月的印记,而是一种工作姿态、精神状态时,哪怕你已霜染双鬓,照样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骄傲,我是一名“奋斗的青年”!